對農貿市場來說,布局設計不僅是空間規劃,更是影響經營效率、顧客體驗和商戶收益的核心。今天,就為大家帶來一份干貨滿滿的農貿市場設計避坑指南,重點拆解3類必須避開的錯誤布局,幫你少走彎路。
一、“重分區輕動線”:
很多市場在設計時,把精力都放在了“分區”上,蔬菜歸一塊、水產歸一塊、肉類歸一塊,表面看井井有條。但實際用起來,顧客常常逛到一半就懵了:“剛買完蔥,想再買塊豆腐,該往哪走?”“水產攤離入口那么遠,拎著濕漉漉的袋子還要穿過半個市場?”
問題出在哪?其實是“只分了區,沒理順動線”。
正確的動線怎么設計??? 主通道至少留3米寬,保證多人并排行走不擁擠;次通道2米左右,確保推購物車也能靈活轉彎。攤位分布要符合“就近原則”:蔬菜、水果這類高頻剛需放在入口附近,水產、肉類等稍重的品類可以稍靠里,但一定要通過清晰的導視牌和流暢的環形動線串聯起來,讓顧客“逛一圈就能買齊”。


二、“干濕區混放”:
農貿市場里,水產區絕對是“重災區”,因為攤主每天要大量潑水保鮮,地面常年濕漉漉的;肉類攤位切肉時可能有血水滲漏;熟食攤卻需要干燥潔凈的環境。如果設計時圖省事,把這些“干濕差異大”的業態混在一起,或者下水系統沒分開,麻煩就大了。
更麻煩的是,有些市場的水產區沒有做下沉處理,地面坡度不夠,水排不出去;或者下水管道太細,一到高峰期就堵塞,污水反味。這些不僅影響顧客體驗,還可能因為衛生不達標被監管部門盯上。
那么,??干濕區怎么布局才合理??? 最基礎的是“物理隔離”:水產、肉類這類濕區集中放在市場下風向(避免異味飄散),和蔬菜、熟食等干區分開,中間用過道或隔斷隔開。下水系統要“專管專用”——水產區的排水溝加粗(建議直徑≥20cm),坡度做到3%以上(每米下降3厘米),搭配防臭地漏;熟食攤位上方裝紫外線消毒燈,地面用防滑瓷磚+擋水條,避免水漬蔓延。
三、“忽略‘人性化’細節”:
舉個真實例子:有市場把蔬菜攤的臺面高度做到90厘米,商戶(尤其是年紀大的)站久了直不起腰;顧客買菜時得蹲下來挑,老人和帶孩子的家長根本不愿意多停留。還有市場攤位下面沒留儲物空間,商戶只能把紙箱堆在腳邊,過道只剩不到1米寬,推嬰兒車的顧客根本進不去。
這些細節看似“小問題”,卻直接決定了顧客愿不愿意來第二次,商戶能不能安心做生意。
所以,人性化的攤位設計該怎么做??? 臺面高度建議80-85厘米(普通成年人站著操作不累,顧客不用過度彎腰);柜臺下方留60厘米高的儲物空間,方便商戶放紙箱、零錢盒;燈光要根據業態調整——蔬菜區用暖白光(3000-4000K)提亮顏色,肉類區增加局部補光燈讓肉質更鮮亮。


上面這3類布局坑,90%的新建或改造市場都踩過,但只要前期規劃時多注意,完全能避開。如果你正在做農貿市場設計,或者已經遇到類似問題,歡迎留言聊聊你的具體需求,讓我們用專業經驗,為您量身打造一個真正好逛、好管、好賺錢的農貿市場!
上一篇:菜市場設計與周邊商圈如何聯動? ??? 下一篇:農貿市場設計方案:怎么設計更吸客?